这两首诗所记送别的时间和情景是“倒叙”。第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送别友人的情景;第二首写第一天晚上在芙蓉楼为友人饯行之事。 第一首写平明送客,临别托意。”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此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第二首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先从“秋海阴”“楚云深”写起,以景起兴。开头两句是互文,不是说诗人站在楼上向南望看到海,向北望看到云,而是说诗人站在丹阳城的高楼上,放眼望去,江水茫茫,烟波浩渺,阴沉沉的云,仿佛诗人的心情一样沉重。第三句是点题:诗人在高楼为客人饯行,依依惜别,心中无限酸楚,以致酒不尽兴。末句以景结情:寒江寂寂,惆怅如不尽之江水;明月高照,友情像明月一样地纯真。全诗融情入景,以景结情,主要还是抒情,堪称一绝。 炼格最高。“孤”字时作一语。后二句别有深情。 周珽曰:神骨莹然如玉。薛应旂曰:多写己意。送客有此一法者。 古诗“清如玉壶冰”,此自喻其志行之洁,却将古句运用得妙。 自夜至晓饯别,风景尽情描出。下二句写临别之语。意在言外。 唐人多送别妙。少伯请送别诗,俱情极深,味极永,调极高,悠然不尽,使人无限留连。 上二句送时情景,下二句托寄之言,自述心地莹洁,无尘可滓。本传言少伯“不护细行”或有所为而云。 恬退之人,借送友以自写胸臆,其词自潇洒可爱。玉壶本纯洁之品,更置一片冰心,可谓纤尘不染。其对洛阳亲友之意,乃自愿隐论,毋烦招致。洛阳虽好,宁动冰心。左太冲诗:“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正与同意。但此诗自明高志,与送友无涉。故作第二首云:“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寞寒江明月心。”叙出芙蓉楼饯别之意。 赏析贰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这首诗应该作于王昌龄在江宁县丞任上,即天宝元年至天宝六载之间。当时他的朋友辛渐要离开镇江前往洛阳,王昌龄从江宁赶去给他送行。 说它作于江宁任上,有两个理由。一是地理位置合乎情理;二是当时王昌龄“晚节不矜细行,谤议沸腾”,他想要向朋友们表明自己的清白。 送行的具体地点,诗题中交待是芙蓉楼。
芙蓉楼的位置有两种不同的解释。首先,它靠近镇江的长江。例如,《唐诗鉴赏词典》说:“你可以远眺长江,远眺江北。”;有人说是在丹阳县。应该是后者。原因有二:第一,王长岭的《芙蓉楼》有两首送别心剑的诗,这是第一首诗。第二首诗“南有丹阳秋云,北有楚云”明确地说这是丹阳;其次,《元和县志》中“晋王公为刺客,西南楼改名长寿楼,西北楼改名芙蓉楼”,具体指润州江南路25号《丹阳县》中的丹阳县。丹阳县位于镇江市西南部,不靠近长江。“俯瞰长江,眺望江北”是不可能的。 从《芙蓉楼送别辛健》第二首歌中的一句话来看,王长岭在芙蓉楼告别辛健,实际上是在芙蓉大楼告别辛健。 从这首诗中,新建显然是王长岭珍视和信任的朋友。然而,除了这首诗和唐代才子佳人传记外,任何文学作品都没有记载辛建的名字,他的一生也不为人知。 王长岭是一位喜欢交朋友的诗人。他的朋友圈相当漂亮。从王长岭现存的诗歌中,有齐五谦、李琦、岑参、王维、李白、刘敏旭和常健。在薛永强在《吉艺记》中写的《旗亭赌酒》故事中,王长岭与高师、王志寰交上了朋友。辛文芳的《唐代才子佳人传》说,王长岭、王志寰和辛建“交了最多的朋友”。 李白的《我听到王长岭左迁龙彪,发了这个信息》:“阳花落在秭归的尽头,我听说龙彪穿过五条溪流。我发了我的伤心和明月,随风一直吹到深夜。”可见李白和王长岭之间的友谊非同寻常。值得注意的是,王长岭以擅长七大奇观而闻名。当时有一句话叫“王江宁,诗歌大师”。在文学史上,王长岭和李白在七大奇迹中的成就不相上下。这两个人可以成为好朋友,这可能会提醒我们,王长岭和李白一样,没有轻视对方的坏习惯,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 王长岭与孟浩然的交往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痛苦。根据王世元的《孟浩然集》序文,开元28年,王长岭来到襄阳,遇到了孟浩然。当时,孟浩然的背部剧痛即将痊愈。他们在一起很开心。因此,举行了一场宴会,人们高兴地喝了起来。结果孟浩然旧病复发死亡。好朋友的死与她自己有关,不难想象王长玲在自己面前死去时的悲伤。 王长岭的生活开始得很好,但很快,就有了起起落落。 进入中学后,他成为省立学校的秘书;通过博学的红慈考试后,他搬到了泗水县。然而,开元二十七年,他被降职到岭南。回国后,他担任江宁县市长数年,并被降职为龙标。江宁县长是他一生中的最高职位。
王昌扼的人生结局,令人扼腕。《新唐书》本传记:“以世乱还郷里,为刺史闾丘晓所杀。”辛文房『唐才子传』にも类似记载。所幸,张镐替王昌龄报了仇。《新唐书》:张镐担当河南军事指挥,为应对付安史乱军,大举集结军队。闾丘晓贪生怕死,逾期不至,导致睢阳失守,主将张巡战死。张镐下令将窦丘晓处死。临终之时,窦丘晓求情说自己有长生亲人需要供养,希望留他一条性命。张镐答以:“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唐代的科举取士情况,跟后来的宋明清大不一样:每科录取的进士非常少。多时不过三十人,少时只有三十五人,以至中进士人称为“白衣公卿”“一品白衫”;如果不是进士出身,即使位至卿相,也会引起遗憾。据《旧唐书》张镐传,窦丘晓一向刚愎自用,性情暴戾,“驭下少恩,好独任己”。王昌龄遇到他,可以说命运不济。《芙蓉楼送辛渐》诗之所以流传广泛,跟后两句有直接关系。送别诗歌,常见的写法,不是表现思念,歌颂友情,便是宽慰勤勉行者。王昌龄这首,与众不同:委托行者替自己传递信息。有意思的是,所传信息,“一片冰心在玉壶”,含蓄而朦胧,谜一样令人好奇,费人思量。这个,是很吸引人的。明人唐汝寻清人沈德潜都猜谜底是:诗人表明自己无意仕宦。唐汝问《唐诗解》:“倘亲友问我之行藏,当言心如冰冷,日就清虚,不复为宦情所牵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言己之不牵涉宦情也。”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谜语的关键字是“冰心”。稍远,晋人陆机《汉高祖功臣颂》:“心若怀冰。”不久,鲍照《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当代,姚崇《冰壶赋》“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从这类前人和当代诗文的例子来看,“冰心”就是清白之心。新旧《唐书》分别有“不护细行,屡见贬斥”和“不护细行,贬龙标尉”的说法。王昌诗歌的声律锤炼语言洗练特点和他对诗歌格律境思体例的研究看,他应该是理性思考之人。但是,各种各样的文献,都说他“不守细行”。殷璠是王昌龄欣赏的,但他的《河岳英灵集》也有“晚节不矜细行,诽谤沸腾”的说法。可见,王昌龄的行为,并不是无懈可击。只不过,他的错误被人故意放大了。当然,他不可能有那么多的诗坛好友,张镐也不会为他打抱不平。
主人并不是为了爱护这里的花草香艳,而是因为这里的山山水水烟波浩渺像五湖四海一样。 白鸟即蚊虫,《大戴礼记·夏小正》:「白鸟也者,谓蚊蚋也。」 值得注意:宋朝五溪既有芙蓉亭的新证据,那么,我们可能要采取否定之否定的态度,值得探讨研究五溪人民为了纪念王昌龄,在五溪洪江修建了芙蓉亭呢 这首诗不可能写于镇江,姑且不论龙标县治在洪江,这首诗证明远在宋代时,洪江仍有一座芙蓉亭。 陶弼宋代诗人。字商翁,永州人。 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卒于神宗元丰元年。,年六十四岁。倜傥知兵,能为诗,有“左诗书,右孙吴”之誉。庆历中杨畋讨湖南猺,授以兵,使往袭,大破之。以功得朔阳主簿,调朔阳令。两知邕州,绥辑惠养,善政甚多。进西上阁门使,留知顺州。交人袭取桄榔,弼获间谍,谕以逆顺,纵之去,终弼任不敢犯。神宗元丰元年改东上阁门使,未拜,卒。弼的著作,本有集十八卷,今仅存《邕州小集》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事迹见《豫章先生文集》卷二二《陶君墓志铭》。 陶弼现存的诗里最长的一首“兵器”批评当时将领的昏庸,跟异族打了败仗,就怨武器不行:“朝廷急郡县,郡县急官吏;官吏无他术,下责蚩蚩辈。耕牛拔筋角,飞鸟秃翎翅;簳截会稽空,铁烹堇山碎。供亿稍后期,鞭朴异他罪。……是知用兵术,在人不在器,愿求谋略长,勿倚干戈锐。”这首诗颇为宋代所重视,可以表现他的思想,我们知道,北宋军队占领南江,司令部就设在洪江。从其它的诗以及宋人笔记诗话里引的断句看来,他擅长写悲壮的情绪,阔大的景象。 大文豪柳宗元初贬永州,组诗《巽公院五咏》作于公元806年,写的是龙兴寺里有关事物和景色。下面这首《芙蓉亭》是组诗的第四首: 芙蓉亭 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 清香晨风远,溽彩寒露浓。 潇洒出人世,低昂多异容。 尝闻色空喻,造物谁为工 留连秋月晏,迢递来山钟。 新亭俯倚红色的栏杆, 四周开满了美丽的芙蓉。 晨风把清香吹送远处, 湿润的彩花沾满露珠。 鲜花潇洒地开在人世, 高低俯仰有无数的姿容。 我曾听过色空的比喻, 造物界到底是谁在巧夺天工 留连这深秋的月光, 断断续续传来山寺的晚钟。
五代人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中有"秋风万里芙蓉国"的诗句。芙蓉,一指荷花,二指木芙蓉。湖南多水乡,处处有莲荷。木芙蓉比一般花卉高大,枝叶繁茂就像小树,庭院,路旁均可栽种。故湖南有芙蓉国美称,骚客文人在芙蓉国里建立芙蓉亭,就一点也不奇怪了,而把湖南各地常见的芙蓉亭与唐代的王昌龄牵强附会,只有黔城! 王实甫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人。生卒年不详。他创作的《芙蓉亭》是写崔伯英和韩采云的爱情故事。今存〔仙吕·点绛唇〕套曲,当为全剧的第1折。描写韩采云私自到书房与崔伯英相会,以心理描写细腻委婉见长,语言风格秀美,与《西厢记》 相类似。 根据百度词条记载,王昌龄 ,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诗人王昌龄于天宝六载被贬,“孤舟二千里”,七载春后抵龙标。殷说他“晚年不矜细行,”以至“谤议沸腾。”其实不过小过,便遭严谴。“以相如题柱之才,抱贾傅长沙之痛。”其遭遇不仅“使知音者叹息”,也为后世感慨。其中“孤舟二千里”,形容王昌龄乘舟从镇江到达洪江的距离。 当年,龙标素以“橙黄桔绿,一年多好景之时;芷白兰香,三楚本骚人之地。”著称于世。诗人王昌龄常“以琴书自随,赋诗自娱。”其中固多思归之情,如《西江寄越弟》:诗所云:“南浦逢君岭外还,沅溪更远洞庭山。尧时恩泽如春雨,梦里相逢同入关。”说得是在溆浦南边的龙标遇到朋友从岭南回来的情况,大家都归心似箭,想念故乡; 王昌龄在龙标时有《送魏二》一诗: 醉别江楼桔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潇潇风雨中,秋寒袭人,诗人在“江楼”与友人钱别,其景与送辛渐颇似,这里的“江楼”指洪江流传至今的江边吊脚楼,它是不是芙蓉亭呢 而黔城江边因为地势低洼,每年涨水被淹,是不能修建吊脚楼的,至今黔城江边无一座木楼,而洪江沿江都是吊脚楼! 然而王昌龄作为边塞诗人豪迈的本性,在龙标也不时体现,如《龙标野宴》一首所云:“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名家清辞,为江城洪江生色;先贤遗泽,令后人我等追思。
楚地之所谓“艳分屈宋,挥毫而珠玉随风;秀挹沅湘,落纸而云山增色。” 诗人王昌龄在龙标“为政以宽,政善民安。”深受爱戴。当地有许多有关王昌龄的传说,如“苗女听歌”“遮道乞诗”“佳句退兵”“昌龄补靴”等,清人有诗云:“十年宦情清如许,一片冰心一叶舟。”“名同楚泽三闾重,花比河阳一县妍。”,其中典故“苗女听歌”,说明龙标县治在苗疆,洪江当年就是苗疆,而会同西部黔城芷江属于南獠界,唐代称“巫州獠”。 关于王昌龄的贬谪地龙标,存在一定争议。清朝以后的黔阳人认为在今湖南省黔阳县黔城。另有贵州省黎平县贵州省锦屏县隆里所湖南省靖州县湖南省芷江县贵州省天柱县等多种说法,而且都写进了县志。本人通过反复学习研究认为在洪江。我使用周秦汉尺计算正史记载的唐代龙标县治的“四至八到”位置情况如下: 话说当年阎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实在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王昌龄卒于公元756年,陶弼于1045年左右从政,前后时间相差不到300年,为了纪念王昌龄建立于洪江的芙蓉亭,在北宋1074年收复叙州地区时应该还在,公元1103年撤离五溪时可能烧毁。舒亶在崇宁元年正月起知南康军,占领洪江后,“亶复计议筑屯沅之洪江,分兵江之南,建若水丰山贯堡三寨。” 出续通鉴旧志自熙河分画蕃汉疆界还授太子中允御史裏行与续通鉴不合舒亶在洪江驻军十余年,病死于军帐。他在洪江也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几首也提到了芙蓉花: 舒亶疑似在洪江作的几首诗词欣赏: 菩萨蛮 真珠酒滴琵琶送。行云旧识巫山梦。空得醉中归。老来心事非。 江梅含日暖。照水花枝短。密叶似商量。向人春意长。 菩萨蛮 白苹洲渚垂杨岸。藕花未放青蒲短。斜日画船归。背人双鹭飞。 醉眠金马客。不道风尘隔。红影上窗纱。小庭空落花。 龙标修建芙蓉楼经历了五次,其中唐宋一次在洪江古商城,清代民国四次在黔城: 第一次是据传,唐天宝七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后,曾仿照镇江芙蓉楼而在洪江莲花地芙蓉池畔建芙蓉亭,为饮酒赋诗宴宾送客之地。因年久失修,旧址荒芜。这个可以依据宋代诗人陶弼在五溪洪江写下的《芙蓉亭》,证明五溪龙标在宋代以前既有芙蓉亭; 第二次是清乾隆四十年,黔阳县令叶梦麟,於黔城东城外旧临江楼遗址建芙蓉亭以纪念王昌龄。
3回目は清嘉慶20年、黔陽県令を務めた曽鈺は『芙蓉楼碑記を再修理する』の中で次のように書いている。「今黔陽県治……芙蓉という楼があり、少伯送辛漸賦詩の中には文才があり、今古を照らす……と伝えられているが、少伯独は龍の名を冠しており、現地ではこの著名な詩人を記念して黔城西香炉岩に敷地を造成し、跡地に芙蓉楼を再建した。現在の建物は清道光十九年に再建された。第四回は清道光十九年、黔陽県令龍光甸が再建した。鎮江側が出した証拠は次の詩である:丹陽城南は秋海が曇り、丹陽城北は楚雲が深い。ビルの見送り客は酔っ払ってはいけない、寂寂寒江明月心。「丹陽」は竜標で芙蓉楼を破った有力な地名だ!丹陽の建設は戦国時代に始まり、初めは雲陽邑だった。紀元前221年、秦の始皇帝は天下を統一し、郡県制を実行し、雲陽邑を雲陽県に変更した。やがて曲阿県に改称した。新莽始建国元年に曲阿県を鳳美県と改めた。後漢初復名曲お県。呉嘉禾は3年で曲阿県を雲陽県に改めた。晋太康2年に潤州を丹陽郡、曲阿県を丹陽県、丹陽県は丹陽郡に属した。乾元元年に丹陽郡を潤州に改め、丹陽県は潤州に属した。後に朝を経て、丹陽はすべて鎮江に属した。1首の唐詩は、さらに直接鎮江芙蓉楼を名指しし、唐代鎮江に確かに芙蓉楼があることを証明した:登潤州芙蓉楼朝代:唐代原文:上古人はどこにいて、東流水は帰らない。往来の波には信があり、朝暮れには事が成就する。煙の木は砂の静けさに臨み、雲の帆は海に入って稀である。郡楼は多く逸興し、良牧は玄暉に感謝した。潤州は鎮江の古代地名である。唐の李吉甫の『元和郡県図志——潤州』によると、「晋西南楼は万歳楼、西北楼名芙蓉楼」で、1992年にこの歴史的名楼を移転して再建した。全体的な建物は芙蓉楼氷心楼掬月亭と湖の中の3つの石塔からなり、それらの間は曲廓がつながっており、2階中央の「芙蓉楼」の3字は江沢民によって書かれている。芙蓉楼の裏口入り口には、元鎮江師範専門学校の楊積慶教授が書いた「芙蓉楼記の再建」がある。鎮江文史学者の戴老氏は、王昌齢詩の「寒雨連江」の「江」は唐の龍標の氷水ではなく、当時潤州北面の長江だった、「呉」は鎮江を指し、春秋戦国と三国の時、鎮江は呉の地であり、洪江地方は「楚」としか言えず、「呉」と呼ぶことができないのはもっと驚くべきことだ。洪江側は「夜入呉」の「入」の字を指す「主人翁」は「寒雨」であり、王昌齢を指すのではなく、いけないようだ。第二句の「楚山」は、唐代潤州の月華山を指し、王昌齢は辛漸を川辺に送った後、自分は月華山のようにぽつんと立っていて、感慨無量である。陶弼は西上閣門使の職をしているため、管轄区の五渓地区をよく歩いてきて、五渓地区の山水人物に関する詩をたくさん書いて、1074年前後の北宋章惶が南江地区を回復した期間の政治経済文化風土人情を理解するのに非常に重要な研究価値がある。本人は、王昌齢が書いた場所は鎮江芙蓉楼であるべきだと思っているが、宋代の詩人陶弼が洪江で書いた『芙蓉亭』は、地元の人々が王昌齢を記念して建てたはずで、しかも「亭」の建築規模は「楼」にはかなわないに違いない。観賞して思う存分分析する.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赏析伍 我们讲盛唐诗歌,讲盛唐边塞诗,一般说起来盛唐边塞诗派最有名的,一般文学史上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所以“边塞诗派”也经常被简称为“高岑诗派”。这就像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有时候被简称为“王孟诗派”,就是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山水田园诗派”,以“王孟”为代表这没有问题,王维和孟浩然是最典型,也是成就最高的两面旗帜。但“边塞诗派”,尤其是盛唐的边塞诗派,如果只论边塞诗派中的“歌行体”创作,那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那没问题,但要整体而言,成就最高的最深得人心的,应该毫无疑问还是以王昌龄为翘楚。
他的那首“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固然是古人公认的千古七绝压卷之作,也更是边塞诗诗歌创作的压卷之作。当然不仅这一首了,他的《出塞》组诗他的《从军行》组诗,其实都可以看作是“边塞诗派”的最高成就的结晶与体现。而且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当然也有称“诗家夫子”之说,他所擅长的其实还不只是边塞诗歌的创作。我们已经讲过他的《出塞》了,今天我们就来讲一首他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诗云: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其实学术界公认,王昌龄送别辛渐的芙蓉楼,应该是镇江的芙蓉楼。因为《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它是一首组诗,它有两首。它的第二首就说,“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这一首其实在意境和诗情上都应该和第一首相互参看,那么他又明确说到丹阳城南丹阳城北。所以这首诗很明确,应该是作于镇江,作于丹阳,作于王昌龄任江宁县丞期间,而不是他后来左迁龙标的时候。 王昌龄为什么在任江宁县丞,江宁就是现在的南京。他为什么在任江宁县丞的时候,最后被贬谪龙标,也就是现在的湖南黔城呢 《新唐书》记载,是因为说他在江宁县丞任上“不护细行”,也就是不拘小节,所以才被贬谪远放龙标,去任龙标县尉。可是王昌龄为什么又会到南京,到江宁来任江宁县丞呢 一般史家,包括一般的有关这首诗的解读,都写他“不护细行,被贬谪江宁”,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因“不护细行”而被贬谪,那是最后从江宁县丞贬到龙标尉上。但到江宁县丞任上却并非是被贬官,事实上这还是王昌龄做过的最大的官儿了。
这就要说到第二个问题,也就是这首名作的第一联“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的时候,“楚山”它为什么是孤独的呢 “平明送客楚山孤”,就训诂而言,这里的楚山既可以指芙蓉楼所坐落的古镇江城内的月华山。事实上原来的镇江城内就有个三山,江边又有个三山,城内三山是指的日精山月华山寿邱山。而芙蓉楼据考,最早是东晋刺史王恭所建,就建在城内三山的月华山上。当然就镇江而言,长江边又有著名的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但就诗意而言,古来学者大多认为王昌龄所说的“楚山”应该是泛指吴楚这一带的连绵的山脉。这一带山脉被称为宁镇山脉,也就是从南京江宁到镇江这一带的沿江山脉。而南京古称金陵,金陵最早得名于楚威王设金陵邑,就是楚国占领时期。而南京在称金陵之前,最早建城是越城,是范蠡秉吴王之命,在这建越城。所以宁镇山脉这一带,南京镇江一带,被称为吴头楚尾,所以在历史上经常被泛称为吴楚之地。所以王昌龄才会说,“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但是宁镇山脉连绵起伏,横亘这一段吴楚之地,甚至随大江相持中,又怎么能说“楚山孤”呢 这就和他来江宁任县丞的经历有关了。事实上王昌龄不仅不是被贬官来到江宁县丞,甚至于他的仕途而言,几乎可以说是死而复生,才来到江宁县丞任上。
我们说王昌龄应该是“边塞诗派”真正的领袖和翘楚,就像孟浩然才是实际“山水田园诗派”的领袖和翘楚一样。事实上,王昌龄和孟浩然的命运真的很像。两人不仅是两大诗派中诗歌成就最高者,而且也是盛唐两大诗派中年年龄最高者。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王昌龄则出生于公元690年,两人相差一岁。彼らは同源701年ごろに生まれた王维和李白はほとんど大きくなる。王昌龄比高适大12岁,比岑参要大25岁,说起来绝对是高适岑参的先辈诗人。そして王昌齢と孟浩然の人生から追う道も非常に似ている。在探究氏族名门望族贵族的唐代,孟浩然与王昌龄都出身贫寒,他们都是平民出身,没有什么望族背景。しかし彼らは早年に学识を求めるときに、人生に対しては特别に明らかな企画がある。在充分的求学治学之后,20岁的孟浩然选择了隐居鹿门山,而不是急着求仕。王昌龄也是这样,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隐居在长安灞上,和孟浩然一样修身养性,每天薄暮垂钓,平明去耕,自食其力。他一直到29岁,开始漫游天下,先是自关中漫游中原,然后到燕赵大地,出幽燕塞上,又南下定州,最后再返回长安。三十四五岁的时候,长安应举却不幸落榜。之后他选择了向西走,出关中入陇右,入甘肃至兰州,再至临洱古梯道,再至凉州至甘州至宿州,出玉门,最远甚至到了碎叶,而他的边塞诗作,也主要受益于这段远行与积累。这段远行和积淀之后,王昌龄诗名大盛。长安に返った后、彼は蓝田石门谷に隠居している。王维,李白崔国辅常建王之涣高适等人。
遇赦北返之后,王昌龄被重新改任,才任江宁县丞。可是经历了贬谪岭南与痛失人生知己之后,王昌龄此时又值知天命之年,而江宁县丞也不过只是一个八品小吏。韩愈后来有一篇著名的《蓝田县丞厅壁记》,就是写县丞在他们官场上的尴尬处境。出于对官场黑暗的认识,对仕途无望的感知,王昌龄对远赴江宁任县丞一职,其实大概是不甚欢喜的。所以他从长安到南京,这一路走得非常慢,甚至在洛阳耽搁了大半年之久。在那里他也结识了很多诗友,结识了很多好朋友。而辛渐也是他的好朋友,此次离开吴楚之地,正是要返回洛阳。所以他才会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因为姚崇的推崇,后来科举考试的时候,唐代甚至多次以“玉壶冰”或者“清如玉壶冰”作为科举的试题,所以盛唐渐有“冰壶”之风。所以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其实既是在赠友人,又是在赠给自己,赠给自己一种至纯至真的人生。他是在说,任红尘荒芜现实苟且,任人生仕宦起伏命运跌宕,我那一颗至真至纯的心,还是像你们以前知道的那样从未改变。这就是“江南无所有,聊赠一片心”呀!确实就王昌龄的一生来看,他一辈子沉于下僚,身无长物,所拥有的也不过就是一颗至真至纯的心。而这正是他最大的人生财富,让他可以既有边塞的豪情,又有宫怨的深情;让他既能写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又能写出“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样深解人情的词句来。 所以这样至真至纯玉壶冰心的王昌龄,当然为官场所不容,他最终以“不护细行”之罪被贬谪龙标。在长达八年的贬谪生活之后,一直到天宝十五年,那一年安禄山在“安史之乱”中称帝,长安被攻破,杨贵妃死于马嵬驿,玄宗逃往蜀中,太子李亨继位,杜甫远奔寻主,王维被俘长安,写下《凝碧池》。就是在那战火离乱世事变迁的天宝十五年,王昌龄终于离开龙标。他先返回江宁,看望友人,再打算经安徽返回长安。可是经过亳州的时候,这位经历风尘经历无边的坎坷经历长久的贬谪生活却依然至真至纯玉壶冰心的“诗家天子”伟大的诗人,却在安徽亳州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害,终年66岁。
至于闾丘晓害死王昌龄的原因,史家并无确证。大多认为闾丘晓其人“忌才偏横”,而王昌龄又率真性情,闾丘晓应是忌其才而害之。可是天道有还,王昌龄虽然仕途不济,命运坎坷,可是他是“诗家天子”,他的诗深入人心,他也有铁杆粉丝。他有一位铁杆粉丝就叫做张镐,《唐才子传》记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张镐将戮之,闾丘晓辞以亲老,乞恕,张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 ’闾丘晓大渐沮。”而《新唐书》《王昌龄本传》和《新唐书》的《张镐传》都记载了此事。是说张镐后来按军河南的时候,因闾丘晓犯罪延期,张镐就要按律斩之。闾丘晓请求说家有老母可否免去死罪 张镐此时悲愤地说,王昌龄的老母又有谁来养 闾丘晓无言以答,张镐遂杖杀之。张镐终于替王昌龄报了仇,可谓大快人心。 回头看,王昌龄虽然一生坎坷,甚至最后冤屈而死,但他的诗他的一片冰心却永远照耀古今。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芙蓉楼送辛渐》,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此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寒雨连江夜入吴”。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楚:因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宁镇一带,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我”于秋风秋雨之间,夜到镇江。夜晚冒雨从南京到镇江送别友人,就已经说明了诗人与故人之间深厚的友情。 天亮的时候,就在芙蓉楼送故人离开镇江了,只留下孤单的楚山,留下自己孤独的身影。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这是让西去的辛渐,带口信给洛阳的故人们:自己虽然身在南京,仕途坎坷,但自己的心永远是清廉正直的。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组七绝诗的第一首。此诗描写了诗人与故人之间的深厚友情。更抒发了自己的高风亮节。本诗既是送别诗,更是表白诗自誉诗。 附录: 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1d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