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专注网络游戏产品质量有保 售后7×24小时服务
24小时咨询热线:4006666666
联系我们
网络游戏有限公司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6666666
地址 :中国·北京
联系人:陈经理
您的位置: 首页>>热门话题>>正文
热门话题

[新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新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有什么特点?

时间:2023-05-07 作者:admin666ss 点击:76次

[新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新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有什么特点? 热门话题

新的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有助于提高能源安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张北的风从春天一直吹到冬天。张北位于河北省,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丰富。通过张北柔性DC电网项目,每年可向北京输送约140亿千瓦时的绿色电力,约占北京年用电量的1/10。

起伏不定时断时续的“风景”资源,如何稳定地“点亮北京之灯”?“张北柔枝工程由两个输电终端一个调节终端和一个受电终端组成,形成一个‘口’形网络。”国基北超高压公司UHV交流/DC运检中心副主任李震介绍,调节终端接入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就像一个超级“充电宝”,一次最大储能近4000万千瓦时。电力过剩时,可借助电能将水抽到上水库储存;电力不足时,可以放水发电。

新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有什么特点?可以用“三个确定”来概括。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是明确既要发挥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清洁替代作用,引领能源低碳转型,又要发挥煤电支撑和调控安全和供应保障作用;二是明确了UHV输变电线路作为跨省资源配置载体的重要作用,不仅促进了西部地区新能源的基地化规模化发展,也为东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实现碳中和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三,明确新能源的供给和消费是二合一的,不可偏废。不仅要不断增强新能源供给能力,确保“可用”,还要加快新的电力系统建设,确保“可用”。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开发利用成本不断下降。以光伏为例。目前平均每度电成本约4000元,仅为2010年的20%左右。2021年,除户用光伏外,新增陆上风电光伏发电上网电价与燃煤发电标杆电价相同。此外,新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继续巩固。光伏产业向全球市场供应70%以上的组件,风力发电机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3以上。

新能源的大规模高比例发展,需要电网输配电和其他电源储能的协同支持。

大规模高比例发展新能源的综合效益是巨大的,但要站得住站得稳站得好,还需要电网输配电和其他电源储能的协同支撑。“电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需要实时的供需平衡。只有供应和消费双管齐下,统筹规划,才能有效推动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发展。”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是一个系统概念,需要立足全局,综合考虑。

据介绍,将以沙漠戈壁沙漠地区为重点,加快建设黄河上游河西走廊黄河之字形冀北松辽新疆黄河下游等七大陆上新能源基地。依托西南水电基地调节能力和外送通道,整体推进川滇黔桂藏东南开发建设;推进海上大规模开发和深海示范开发,重点建设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南粤东北部湾五大海上风电基地集群。

从存量来看,目前已经建成的一些传输通道的利用率还没有完全达到设计水平,因此有必要进行扩容

近年来,我国坚持综合施策,电力系统调控能力得到提高。电源侧,完成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约1.5亿千瓦,提高系统调节能力约3000万千瓦。积极推进抽水蓄能建设,到2021年底总装机容量达到3600万千瓦。电网方面,共建成33条交流/DC UHV线路,“西电东送”规模超过2.9亿千瓦。负荷侧深度挖掘需求响应潜力,提高负荷侧对新能源的调节能力。

“基于分布式能源离负荷近,不需要通过大电网远距离输送的实际情况,既要重视主网建设,又要提高区域电网柔性互联水平;同时,也要重视分布式智能电网的建设,实现新能源供应和消费的一体化耦合,提高自主平衡能力。”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生表示,要坚持集中与分布式开发并举本地消纳与外部消纳并举,重点推动中部和东南部地区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发电就地发展,促进新能源发电多场景融合发展,推动更多能源电力“消费者”向“生产者和消费者”转变。

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逐步向新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转变是一个系统的重塑工程,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新能源转化为稳定电源的技术体系尚未形成。第二,新能源储能和抽水蓄能形成配套能力还需要时间。第三,适应可再生能源发展水平的新型产业体系刚刚起步。四是现行体制机制不适应新的电力体制模式创新。

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组织相关机构和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从政策技术机制等方面全面推进新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建设。其中,将加强土地资金等要素支持,为推进大型景区基地建设提供政策支持;深入研究UHV输电电网安全新能源并网消纳等关键核心技术,以及综合能源服务能源大数据等新业态新模式,为新能源供消纳体系规划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在完善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机制方面,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副主任张林建议,通过加大调峰补偿力度,系统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合理分担系统成本;应尽快明确可中断负荷虚拟电厂等辅助服务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准入门槛,为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创造门槛。

总体策划:齐家润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